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楹联论文 > 正文

湖南楹联调查报告

时间:2024-04-25 10:11 来源:湖湘楹联 作者:鲁晓川 周拥军 阅读:

湖南楹联调查报告 

引言:湖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四大“全国楹联强省”之一,拥有丰富的楹联文化资源。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另外,湖南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而楹联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湖南楹联的综合调查,可以梳理湖南各地的楹联现状,同时收集大量的湖南楹联作品和相关资料,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素材,为文化旅游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和体验。对推动湖南楹联文化在学术领域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提升湖南文化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

 

    湖南楹联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湖南的楹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湖南是中国楹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楹联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
湖南的楹联文化可以追溯到千年,但真正兴盛却是在明清,在这个时期,湖南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楹联家,有以妙联巧对享誉联坛的李东阳,有以《声律启蒙》光耀史册的车万育;有以楹联书法独领风骚的何绍基,有以《对联话》蜚声联史的吴恭亨。至于对联文学创作,则有晚清名臣有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树立高标,维新志士有谭嗣同、唐才常以联抒志;民初有黄(兴),杨(度),谭(延闿),曾(熙)书联传世。至于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更是用楹联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到了当代,对联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依然勃兴。中南大学教授余德泉率先在对联学领域筚路蓝缕,著《中华对联通论》《对联通》《对联纵横谈》和《对联格律·对联谱》等数十部重要对联著作,成为楹联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成果。在余教授引领之下,湖南联人各展才华,大显身手。联赛折桂者全国罕有其匹,联墨并善者艺坛瞩目殊多,联论研究者更是积极投身其中,硕果纷呈,成为筑起中国楹联学科巍巍大厦的重要支柱。比如傅小松的《中国楹联发展史》《古今短联趣话》,孙则鸣先生的《诗词赋联形式通论》中关于对偶的研究,也非常有影响力。
至于在楹联创作方面,继湖南获得“全国楹联强省”殊荣后,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于2018年成功换届,形成了更有活力的新一届主席团和理事会。在新时代号角的鼓舞之下,楹联湘军正团结各方力量迈向新的征程。对联创作人才群星闪耀,其中有中国楹联最高奖“梁章钜奖”获得者;有“瓯海杯”中国当代 对联奖获得者;有“曾国藩楹联奖”获得者;有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湖湘楹联七子”;也有诗联并工的众多联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联的三大规则,除了明代李开先“一平一仄交替”的李氏规则,其他两大规则都是湖南人创立和总结的,一是清代拔贡、湖南慈利人朱先敏的“一联即长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脚皆平声,后一句落脚仄声,对幅反是”这条规则,谓“朱氏规则”,一是当代余德泉教授梳理的“马蹄韵”。湖南在对联声律理论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在全国楹联界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当代楹联名家、楹联理论家刘太品曾在《湖湘楹联及其在对联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肯地评价说:“(湖南)对联创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外,湖南省在对联理论研究方面,也可以说长期走在全国的前列。”

 

 

  二、

 

    湖南楹联的现状调查

为了摸清在湖南全域,尤其是湖南名胜古迹楹联的基本情况,便于湖南楹联搜集资料,整合湖南楹联资源,为湖南的名胜楹联研究、交流、传承、发展等做好基础工作,2023年10月,湖南省楹联家协会成立了名胜联艺委员会,并迅速在衡阳、衡山、郴州等地建立分会,先后在长沙、衡阳、岳阳、郴州、常德、怀化、永州、湘 西州等地开展楹联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了实地考察、口头式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了专业的调查团队,深入各大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调查,对并对名胜古迹楹联进行了专题调研、甄别鉴定、摄影取证,同时,我们还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展开了口头式随机问答,了解他们对楹联的认知和评价。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湖南楹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所周知,湖南地灵人杰,名胜之区众多,杰出之才浩繁,就楹联而言,数量更是烟海。仅《湖南对联大典》收录对联便逾八万余副。而名山大川,亭台楼阁,无不以楹联装点,譬如濂溪书院大门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在全国影响巨大,流传度极高。又比如王夫之在湘西草堂书房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现一个湖南人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对后世的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至若历史上的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谭嗣同、王闿运等,楹联创作在他们手中更是达到鼎盛时期,从而推动了楹联的普及和发展。他们的创作,也丰富了湖南名胜的文化深度和广度。譬如左宗棠题岳阳楼联:“洗尽古今愁,廊庙何荣,山林何辱;放开天地眼,洞庭非阔,衡岳非高。”此联意境高迥,别具一格,让人读后视野扩大,胸襟豁然。值得一提的,2023年,《湖南日报》在“新湖南”平台推出了“楹联里湖南”,也是对湖南名胜楹联一次全面的梳理,其遴选的永州柳子庙门联“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贾谊故居门联:“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衡岳玄都观山门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等等,这些联都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正如湖南省委网信办网络宣传评论处处长邓清波所说,“对联代表着精华,几句话却凝结了文化最精华的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精神,也可以看到湖湘文化的精神,更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精神。”可以说,湖南楹联自古而今,传承有序,楹联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举世瞩目。

(二)湖南楹联理论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湖南的楹联理论学术研究一直为全国联界所瞩目。余德泉教授的《中华对联通论》堪称构建对联学科体系的空前巨著,2023年,余德泉教授和中南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计划推出包含17部著作的《楹联学科体系丛书》,届时将更进一步健全中华楹联理论系统。岳阳傅小松撰写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楹联史》和《中国楹联发展史》,更是开创了楹联史学这一专门领域。在楹联理论深入拓展方面,则有邵阳邹宗德的《对联散论》《楹联知识读本》和《对联创作学》,尤其是《对联创作学》讲如何提高对联的文学性,则是独树一帜。益阳孙则鸣的《诗词联赋形式通论》,对于古代对类理论的挖掘整理、对联声律规则的深入探讨和对联形式体系的宏观构建作出了巨大贡献,邹宗德、孙则鸣先后均获得“瓯海杯”当代楹联理论大奖。湘潭刘可亮先生继《无情对论》出版之后,又深入钻研对联的不对称性,形成了《对仗破缺论》和《借对论》等新的理论成果。株洲楚石的《湖湘楹联学派概论》,则是将湖南楹联现象首次以“湖湘楹联学派”命名,并对湖南楹联理论学术给予了最高的肯定。

同时,在楹联理论普及方面也是成果颇丰,吕可夫的《诗词联简明教程》,谭全刚的《联论 联话 联语》,娄底李济源的《对联新分类例解》,沅江鲍寿康《联苑培蕾》《新农村实用新创对联》,株洲潘民华执笔的《联海导航》等等,为楹联文化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由长沙鲁晓川主持的“对联文化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已经被认定为“省级一流线上课程”,长沙王璇老师(郑铁峰、蔡聪参与课题研究)、教育委员会黄波老师都有对联相关的省级课题,均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三)湖南楹联创作繁荣,高手名家辈出。早在2012年,时任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秘书长的刘太品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湖湘楹联文化研讨会”上说,“湖南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楹联创作大省。”由湖南主办的“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五届,从大赛中获奖的比率来看,湖南明显保持优势。比如在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的中,邵阳谢卫民的对联从十多万副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二等奖,望城周海斌独揽了诗词和对联两个三等奖。在第二、三、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中,湖南联家共获得等级奖9个,占获奖总数的40%还多,其中,余友安、蔡聪分别获得第三,四届一等奖,易庚山分获第二、三届二等奖,优秀奖数量更是在全国遥遥领先。老一辈的李曲江、易庚山、赵健之、李迈群、岳拯民、黄建中、徐拂荣,50后的吕可夫、戴高峰、崔钢兵、吴振奇、李光前,中青年的周永红、刘松山,更年轻的蔡聪、刘运佳等在全国各级征联大赛中获奖都是数以百计,更有不少佳作登上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央视网等权威媒体,使楹联文化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湖南楹联个人著作和联墨著作成为湖南楹联创作丰硕又一大亮点,据《湖湘楹联百家》统计,出版个人楹联专著的有曹中庆《苦乐居楹联选》、李迈群《迈翁联选》、凌一二《琢磨斋联语》、熊伯光《熊伯光楹联选粹》、曾光宗《宝源堂联稿》、张天夫《天夫对联》、周永红《锦绣楼联语》等,此类著作数以百计,其中李海河《邹宗德楹联鉴赏》,系我国第一本个人楹联评论专著。联墨著作有段吉宏《段吉宏联墨》、晏军辉《古樟联墨》等专著。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继“湖湘楹联七子”团队推出《湖湘楹联七子作品集》之后,又产生了《临湘联坛十友作品集》《华容楹联十三友作品集》《邵阳楹联二十家》《湘潭楹联百家》《麓山文津——湘江新区诗联二十家》等楹联作品合集,全面展示了楹联湘军逐渐走向成熟的风采。

(四)湖南楹联村落棋布,文旅深度融合。在湖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有一古村是以楹联为胜的。他就是武冈市双牌乡浪石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古楹联第一村。浪石古民居群,其墙砖尚见康熙、乾隆、嘉庆、光绪等铭文记年的现存建筑 88 座,总占地面积 24980 平米,是一处以聚族而居为特色的湘南传统古民居群。其最大亮点是石刻古楹联,现存石刻楹联41 副,墨迹对联一副,其中保存完好的 21 副,这些古楹联,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碧水环门龙起舞;丹山绕石凤飞鸣。”“一轮秋月光凝户;十里春风香到门。”有淡泊明志的,如“万里前程从此起;一生大业看将来。”有关心国家大事的,如“放眼相关天下事;入门且喜一家春。”最多的是有关耕读传家内容的,如“满榻琴书绕古意,一帘风月证前身。”“三棵玉树门前绕;五子经书室内香”。这些联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思想,至今仍有着积极上进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教化意义。无独有偶,永州新田龙家大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家大院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中国传统民居,总占地面积 24980 平米,同样也有不少古楹联,现存128副,其中“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村连幽径拖青黛,门瞰群山拥翠微”“花无仰面如人傲,竹有虚心亦我诗”、“挥尘吟风真趣永,举杯邀月雅谈心”等,联意多是体现农耕文化和隐居避世的思想,其数量多、保存好、底蕴深,堪称古村之冠。近年来,楹联村落发展也是与时俱进,自2018年以来,被湖南省楹联家评定的“湖南省楹联之村”就有十余家,其中安化马路溪村就是新时代楹联之村的代表,全村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挂上对联,“山环宅第云投抱;梦枕溪声月入窗。”“一湾溪水一湾锦;满目良田满目金。”“满眼青山凝翠色;一溪绿水绕芳村。”这些联多是反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新时代农家幸福生活的情景。而让楹联引发的山乡巨变,湖南长沙县开慧镇余家坳村更是走到全国的前面,在开慧镇最热闹的集镇中心,周围各色店铺都配有木制楹联,制作精美。它们有的反映商户主业,比如63号门牌是一店两业,兼营渔具和粉面,楹联就写道:“渔具任选,好钓烟波生雅趣;晨餐恭候,平添活力步新程。”板仓社区文芳家的楹联:“学剑修文,风云壮阔腾湘水;呈祥献瑞,红紫芬芳耀板仓。”剑、文、湘、献、祥等字就分别出自她儿子、本人、婆婆、丈夫、公公的姓名。这些楹联都是出自名家之手,而且为农家、商户量身定制。因为楹联特色,余家坳的乡村旅游业也是发展得红红火火。打响“楹联小镇”特色文旅品牌,与文旅深度融合从而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五)湖南楹教百花齐放,名师深入课堂。继2020年6月在车万育故里邵阳县启动“湖南省联教种子名师孵化工程”后,7月,湖南省楹联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宣告成立,湖南楹联教育逐步走向规模化。长沙市岳麓区青山中心小学为此专门成立“小学生对联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组,课题主持人黄波老师还专门编著的《联精灵》一书供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同时,黄波老师的系列对联课《认识对联小精灵》和《对联创作入门》在线上被湖南省教育厅与湖南卫视合作的“快乐看”平台推出,点击量现已达到150多万。湘潭市教育局在“十二五”规划开始,便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来抓,楹联文化便是其中重点。湘潭市七中率先编写15万余字的校本教材,将楹联作为学校的特色目标来抓,以此来带动全市的楹联教育,目前已发展有十五个市级楹联教育基地。怀化市中方县教育局还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楹联”名师领航培训的通知》,选取中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或爱好诗词楹联创作和传播的其他学科优秀教师共 100 人为对象开设研修班。截至2023年底,对全省中小学和老年大学进行集中培训,已经超过30场,线上线下接受培训超过20万人次。值得一提的是,隆回县教育局和教育基金会联合下文推进楹联教育,计划3年投资40万元培养100位楹联名师。2021年11月,衡阳南岳完小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楹联学校”。2022年下半年,中国楹联学会委托鲁晓川、郑铁峰和邹宗德组织全国30多位楹联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研讨,终于形成《全国中小学对联教学实施方案》,在全国联教工作会议上进行审议并获得通过。

(六)湖南楹联组织庞大,群众基础广泛。从1988年至今,14个市州已经全部成立了楹联组织,100多个县(市、区)绝大多数都成立了楹联组织。基层的乡镇级、村级楹联组织也都逐步发展起来。大批中青年和妇女楹联爱好者踊跃入会,为楹联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省楹联家协会的会员已超3000余人。另据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从市、县各级协会报上来的楹联会员数据显示,其中岳阳楹联学会共13个分会共4000会员,邵阳市各级楹联组织达58个,会员总数达1.1万多人,仅邵东县楹联协会会员就达1300多人。

近五年来,省楹联家协会的会员年增长率为8%左右,约200至300人。全省楹联各级组织会员达10万之众。另外,会员极为活跃,各级协会经常组织会员深入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进行创作和开展培训活动。据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办公室统计,湖南目前有岳阳市、衡阳市、郴州市、湘潭市四市获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浏阳市、岳阳县、华容县、湘潭县、衡南县、衡东县、邵东县、隆回县、洞口县、湘乡市、君山区、雨湖区、岳塘区、昭山示范区等十多个县(市、区)获评为“中国楹联文化县”,荷田乡、七江镇、河口镇、乌石镇、虞唐镇、潭市镇、鹤岭镇、长乐镇、开慧镇、草坪镇等30多个乡镇获评为“中国楹联文化乡镇”。像岳阳长乐中学、岳阳市春雷学校、湘潭风车坪学校、湘潭市第七中学等100多所学校被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湖南省楹联教育基地”。这些成绩的取得,从侧面反映了湖南楹联基层组织力量十分普遍,动员起来力量十分强大。2019年,“首届湖湘楹联大会”召开,共计300多名楹联爱好者参会,为中国楹联组织会议人数之最。在会上,省楹联家协会还评选了首批“湖南省楹联文化传承人”,进一步团结了楹联队伍,激发了楹联湘军的创作和研究楹联、投身楹联事业的热情。2020年,湖南省楹联家协会暨党支部联合发文,发动全省各市(州)为抗击新冠肺炎,特别为湘籍赴鄂医护人员撰写对联,编纂了《对联学刊——联题湖南好人抗疫专刊》,引起了全国联坛和全省各市(州)党委、政府的关注。2023年,省文联“百千万光大工程”春联征文及湖南日报“新时代的春联”征稿,线上线下总来稿量已突破10万余人次。 

三、

 

    湖南楹联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三十多年以来,湖南楹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层组织也逐渐发展壮大。在湖南省楹联协会的带领下,先后举办“湖湘楹联教育种子名师孵化工程”,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将楹联教育纳入课程之中,青少年也逐步对楹联文化加深了认识和了解,成为湖南楹联事业的后备力量。未来虽然可期,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湖南楹联文物古建亟待保护。湖南楹联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物和古建筑也很多。譬如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凤凰古城、龙家大院、浪石古村等古建筑和古村落,这些古建筑上有很多文物价值很高的楹联作品亟待保护,尤其是“蒙学故里”邵阳县车万育故居更要抢救性保护起来。车万育(1632-1705),字与三、号鹤田,康熙甲辰进士,选翰林,1681年至1682年主持岳麓书院,其学识渊博,善书法,著有《声律启蒙》《怀园集唐诗》《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等书。其《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优秀启蒙读物,自刊发伊始,便风行全国,且数百年来经久不衰。车万育故居原五正两厢,因年久失修,现仅余四正一厢。楹联学泰斗余德泉教授曾到车万育故居考察,并呼吁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车万育故居的修缮和保护,组织专家加强对车万育生平和学术贡献的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将故居建成车万育故居纪念馆,并在全国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要以保护车万育故居为契机,建设蒙学故里,使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外化为旅游资源的魅力和吸引力,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更好地传承历史。在张家界慈利县,另一位在楹联学术界非常有影响的,著有《对联话》的学者吴恭亨先生,他的故居荡然无存,可见保护楹联界名士的故居,尤其是明清以来像李东阳、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在楹联理论和楹联创作集大成的名人故居要加以保护和开发,重点是对其古建筑物上的对联加以保护。   

另外,湖南名胜景点众多,国家级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154个,其中在全国经典红色景区名单有14个共29处,湖南省级经典红色景区名单80个。景区的楹联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湖南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加强对湖南名胜景点楹联和保护和红色景区楹联的建设,对湖南文旅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湖南名胜楹联亟待规范。通过名胜联艺委员会对湖南名胜的楹联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景区、企业、学校等单位,悬挂的对联很多不合格律,合掌,语句不通、不对仗,在历史名胜古迹园区也不例外,甚至都不能称为对联文体。比如凤凰熊希龄故居的大门联:“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此联分句句脚“国”和“学”平仄相同,皆为入声字,句尾“兴”和“才”平仄亦相同,都是平声字,有违对联上仄下平的基本规则。下联第一个分句“半世慈善办学”,六个字有五个字读音为仄声,音韵节点处没有交替起伏,有违对联的基本声律规则。再者,“赤诚”与“慈善”,“振兴”与“育才”等处对仗也极不严谨,有违对联的基本对仗规则。这副联20多年来一直悬挂在凤凰熊希龄故居的大门上,影响极为不好。直到2023年,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凤凰楹联牌匾提质整改”要求中,才组织专家进行了整改。

在其他景区,对联及相关文化设施品位不高甚至出现错误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长沙文庙坪牌坊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下联误将“诗书”刻成“读书”,变得不成对仗的病联;又如长沙寿星街的对联:“曾聚侠士名流,一园汇尽天下客;常诞耄耋期颐,满街集齐健康星。”不但平仄不叶情况严重,而且直露无文,特别是“一园汇尽天下客”表达不切,大而无当,不能体现长沙著名街道应有的文化品位。再如书院路城南旧事街的石牌楼对联:“长与留芳,当年一片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是抄袭温州江心屿对联而成的。然而,此联不但抄错(原联上联后句为“一片当年干净土”,本是符合格律的好句),而且不合妙高峰的特点(原联是题“江心屿妙高台”的,周围水波相拥,所以说“宛然浮玉”,被生搬硬套到妙高峰,十分拙劣),此联石刻于千年学府城南书院旁边,不但联文内容有上述错误,而且石刻污损破败,有损长沙颜面。全省其他市(州),类似问题也是较普遍存在的。比如衡阳回雁峰景区“此君轩”之联:“船大装今载古;山高顶天立地。”一者平仄不合,二者联意牵强;又比如郴州三台山门联:“归来便得半岭诗;进去方晓三台韵。”此联有违对联悬挂“上右下左”传统,其中平仄也无交替。此联刻入石门之上,整改起来难度不少,也不经济。

根据摸底结果,我们发现湖南名胜楹联存在以下问题:

1.数量严重不足。我们通过摸底发现,张家界武陵源景区、邵阳市崀山旅游区、长沙洋湖水街等景区和商业古街楹联数量偏少,尤其是胡耀邦同志纪念馆、罗荣桓元帅故居暨纪念馆等红色景区楹联几乎没有,无法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2.质量参差不齐。具体表现在不符合联律规范,内容陈旧、缺乏创新,书法水平一般,上下联挂反等方面。在长沙靖港古镇,楹联作品不少,但有些作品的质量还待提高。譬如房房客栈大门联:“早约春风同下榻,夜邀明月共推杯。”堪称好联!但到了靖港布鞋大门联:“一心一意的礼物,一针一线的功夫。”就连对联都算不上了。又譬如南岳上封寺大门联:“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门家。”虽然 联律无误,但“皇王”“天子”意重。另一联:“三摩随入三摩地;十方常住十方僧。”亦是平仄失替。

3.保护措施不力。具体表现在一些古老的楹联作品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和缺乏保护措施,已经出现破损和褪色等现象,亟待修复和保护。譬如永州新田县龙家大院景区有一联:“家系龙师旧;客从鸟篆来。”其中“篆”字已经斑驳得不能辨认了。

4.传播力度不足。很多优秀的楹联作品没有得到充分地宣传和展示,游客和当地居民对其认知度不高。湖南日报主持的“楹联里湖南”栏目是对湖南优秀楹联的一次全面的推广,但还要加大力度。除了把好的楹联宣传出去,还要鼓励创作,最好能形成“一山因一联而成名山,一城因一联而名城”的广告效果。

(三)湖南春联市场亟待整改。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过年时重要的文化活动。春联市场规模较大。2023年两会上,张继委员便提出了关于建议建立春联内容供给形式并形成生产、 流通、消费国家级文化产业链的提案。湖南春联市场上,据省楹联家协会办公室在长沙高桥市场的调查发现,面临的问题也有不少:

1.春联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春联内容不少,毫无新意,不问当下、没有表现新时代特征的。譬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天泰地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虽然寓意甚好,但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是陈词滥调,千篇一律。

2.春联乱象丛生,庸俗不规范。目前,在各大商场、批发市场、网购平台等销售的春联产品中,多为无“对仗”、无“平仄”、无“意境”春联,完全不能体现春联艺术之美。譬如:“家兴人兴事业兴;福旺财旺运气旺。”平仄不协,庸俗无文。据工作人员抽样调查,以《联律通则》为参考,春联合格率不足30%。真是令人咋舌。

3.春联张贴颠倒,内容不附场合。春联的张贴也是有学问的,传统要求上仄下平,但由于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丢失,张贴时随意颠倒,出现上联下联不分的情况。甚至有内容不附场合的情况,据网载,某医院在其门口贴出“日进斗金行旺运,招财进宝开门红。”的春联,某地看守所也曾贴出“客满九州生意旺,商通四海财源广。”令人啼笑皆非。

(四)湖南楹联产业亟待投资。楹联,虽是文学艺术,看似小众,却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仅春联市场,以一个家庭消费20元人民币计算,全国5亿家庭,市场规模便有100亿左右。据报载:山东高密市夏庄镇东李村年产春联产品近8000吨。产值过3.8亿元人民币。其实楹联可以深入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寿联、婚联、挽联、行业联均可进行定制化创作和生产,尤其是行业联,可以广告的形式介入门店、商厂、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

楹联产业数子化、标准化、规模化、还没有完全形成,是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完全可以孵化出一个上市公司。长沙某公司目前已经注册了“对联云”国家商标,正在筹建对联产业的大数据平台。计划全力打造“中国首家对联大数据平台”(收录古今所有优秀对联作品、收录古今所有对联书籍、收录古今所有对联家,力争上线100W+对联作品,10W+对联图书和相关文献资料);打造“全国楹联协会网络智慧办公平台”(免费为全国1000多家楹联组织提供网络办公,力争30W+会员档案入库);打造“全国对联市场交易服务商”(对联商店、对联定制服务、联墨服务等)。

目前,湖南楹联产业还没有形成,亟待商业投资和市场培育。2024-2035这十二年,一定是文化产业兴盛的十二年,而楹联文化产业,一定是文化产业中的新业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前布局,并促进楹联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

 

    建议与对策

为了承担起对联文化在湘楚大地传承的历史责任,加强湖南楹联的保护工作,促进湖南楹联的传承与创新,特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建立湖南楹联行业标准。总结经验,集思广益。制定和出台《湖南省楹联悬挂管理规范》《湖南省楹联悬挂管理工作标准》等相关文件,明确全省公共场所楹联悬挂程序和管理责任。推动在湖南各城市街区、景点、公园、学校、临街门店及乡镇文化设施等场所,长期悬挂相对固定的能体现湖南文化水平的楹联。要求全省各单位(含个体)在公共场合拟悬挂的楹联内容,须报由各级文联和楹联协(学)会审核通过后,方可书写镌刻和悬挂。从而根除“病联”“劣联”和低俗楹联作品的影响,同时,在湖南省内全面地开展对联整改、提质工作,切实提升湖南的整体文化品位。

(二)建立湖南楹联保护名录。将具有重要价值的湖南楹联列入保护名录,明确保护对象,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并加强修缮和维护,对存在破损、老化等问题的湖南楹联进行修缮和维护,保持其完整性和美观性。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湖南楹联保护工作进行捐赠或投资,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

(三)建立湖南楹联艺术中心。设立专门的楹联博物馆或展示中心,集中展示湖南优秀的楹联作品。或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湖南楹联进行扫描、拍照等处理,建立数字化档案,方便保存、查询和展示。同时加强湖南楹联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公众提供学习和欣赏的场所。

(四)建立湖南楹联非遗制度。对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官方认定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湖南应“敢为人先”,尽快出台对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湖南各地的楹联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的楹联传承人,将湖南楹联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中,打造楹联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五)建立湖南楹联奖励机制。设立湖南楹联奖励机制,对在楹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楹联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目前,湖南楹联奖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奖项有:“百诗百联大赛”“曾国藩楹联奖”综合奖,除此之外,还有“彭玉麟楹联创作奖”“车万育楹联教育奖”“何绍基楹联书法奖”“吴恭亨楹联理论奖”“谭嗣同楹联青年奖”五个专项楹联奖。自活动开展以来,好评如潮。对此要加大湖南楹联奖励投入,继续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增加对湖南楹联工作的资金投入,为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六)建立湖南楹联产业基地。湖南楹联产业落地,必须建立湖南楹联产业基地。湖南楹联产业基地,可以提供丰富的楹联内容,可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甚至可以将印刷、设计、策划、雕刻、视频等相关业态整合在一个平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推动楹联产业的健康发展,获得丰厚的商业回报和财政税收。

 

 

 五、

 

    结论

湖南楹联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湖南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湖南楹联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湖南楹联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在新的历史时期,湖南楹联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其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艺术光芒。

未来对湖南楹联的研究应该注重深入挖掘历史与文化内涵、创新研究方法与科学手段、加强跨区域与跨领域合作,尤其是促进湖南楹联产业的发展,促进湖南楹联与文旅结合,湖南楹联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本文作者

鲁晓川: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主席

周拥军: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秘书长

 

(感谢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名胜楹联艺委会宋自凡、朱精华对本文的形成做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对联大全)

相关标签: 楹联调查报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