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楹联论文 > 正文

楹联之美在于意象

时间:2018-04-23 21:30 来源:未知 作者:河南/刘金录 阅读:
    意象,也就是意中之象,“意”即思想情感,“象”即客观外界的物象,是作者用形象思维方法把客观物象同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也称意境。清·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楹联是文学样式之一,是诗中之诗,自然也离不开这个规律。 
    然而,时下不少初学者,撰联时往往议论大于形象,实录大于想象,直说大于比兴,显露大于含蓄,作品虽符合联律,但读来索然无味。怎样才能学会用形象思维方法把自己的情感同客观物象融合起来让意象入联呢?我的体会是只有多学、多悟、多练,别无捷径。 
    多学,就是要多学古人的名联。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内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建了一座咏诗楼,清·何绍基写的《题咏诗楼》:“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上联以薛涛常用的花笺、茗碗为物象,追忆女诗人的逸事,一个“香”字既切笺和茗,又颂扬了薛涛的盛名。下联以江水中飘动的云影和变幻的波光为物象,使咏诗楼在云影波光的映衬下“活”了起来。 
    再如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上联用物象“桂子香时,槐花黄后”点明考生历经寒窗之苦,终于到了春华秋实的收获时节,焉能不“下笔千言”?下联以物象“西湖月满”隐含考生答卷之圆满、称心;用物象“东浙潮来”暗示考生对前程之憧憬,故而离开考场时禁不住“出门一笑”。 
    以上这两副古联的共同特点是善用想象,通过想象的纽带把眼前的景物与作者要表达的意旨巧妙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可视可感的画图,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学习欣赏古人名联的同时,更要学会多悟,悟的过程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最近我在《中华诗词》“珠联玉对”中读到了阙东明两副联,其一《题教学楼》:“教苑乐耕耘,任化雨描红,春风抹绿;学年宜奋发,趁朝阳吐焰,夜月飞霜。”其二《题酒魂》:“把酒三呼,当剑胆倚云,琴心抚月;销魂一醉,正杏花红处,竹叶青时。”不难看出,这两副联从意象的运用到句式结构的安排,化用了清·阮元《题杭州贡院》联的写法。 这说明人家学习名联时学得深、悟得透,已化为己有。 
    多学多悟之目的是学以致用。一个楹联爱好者要想撰有意象的好联,就必须坚持多练,练的过程也是修改的过程,或着眼于词语的精当,或着眼于联句的通畅,或着眼于容量的扩大,更要着眼于物象的传神。为此,练的过程也必然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也算是一个老楹联爱好者,尽管自己悟性差,更少灵性,但练得时间长了,自然也会有收获。 
    前年,南召县举办自驾游文艺大奖赛活动,我写《题丹霞寺》一联时,沿着让意象入联这一思路,有意识地将丹霞寺的翠柏、丹霞、名山、钟音、古寺这些实景和法雨这一虚景揉进了联内:“森森翠柏,璨璨丹霞,共簇名山彰佛性;袅袅钟音,绵绵法雨,同濡古寺度苍生。”通过这些物象彰显佛家的教旨。 
    因时间仓促,这副联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却得到了大赛评委们的认可,评为三等奖。通过这次创作实践,我体会到,要想使自己的“意”向“象”转化,关键在你扑捉的“象”是否能真切传神地表达你的“意”。 
    这里我之所以不揣浅陋地提出意象入联这一话题,其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广大楹联爱好者的共鸣,让联苑里的奇葩绽放得更多一些,更美一些。

(责任编辑:对联大全)

相关标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