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楹联论文 > 正文

朱印海:浅说楹联的哲理之美

时间:2015-05-01 15:59 来源: 作者: 阅读:

 中国楹联发展到今天呈现出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精采纷呈的高度繁荣之势。在浩如烟海的楹联精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哲理楹联,这些楹联的总体特征体现为一种感悟、醒人、警世的深沉哲理之美。

  楹联不同于诗歌,诗歌的创造需要形象思维,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生活的真实,表达充沛的思想感情。楹联中也有这样的特征,但更多的楹联所呈现的美学形态却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哲理之美。楹联的哲理美表现为形象联语的机警双关、理性概括;联体风格的幽默冷峻、深沉蕴藉,味厚隽永,并以此给人一种醒世悟道,发人深思的哲思之妙。以往,专门探讨楹联哲理美的文章不多,大体上是在评析、论述中偶尔提及,鉴于这个原因,本人几经思考,想略述己见,以就教于大家。

  首先,楹联的哲理之美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感受。

  现实中,人们在不同领域工作生活。在复杂纷繁、进取拼搏的人生海洋里,人们有苦有乐,有灾难,有幸福;有挫折,有坎坷,有经验也有教训。在各种磨难和发展中,人们往往会得到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和生活认识。这一切在人们的总结和抽象中往往会上升为理性,就成了楹联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和楹联哲理美的基础。这也说明楹联的哲理之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体味和妙悟。这种哲理楹联的创作实际上是人生世事本质的探索和总结,是从亲历亲为的生活中搜集来的那些能启发心智、使人深思的现实点滴,显然他是依赖于认真而精细的体察来悟得的。清人谈迂《北游录》中:

  宽一分则民受赐一分;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谈迂

  联中分文之间不是数列的对偶,而潜藏着官品与人性的准则,读后真是发人深思。

  绝妙的哲理之联除了要求人们要深入生活,还要求作者用心灵去感应、用头脑去领悟,也就是要融情、炼意。那些富有哲理的的材料并不冷漠,都是动情的,注入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要选准动情点,实现情与理的熔铸,也就是应当把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理解统一起来,炼就不同凡响的联意。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挖掘生活的底蕴,从最佳角度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其次,楹联哲理之美是在鲜明艺术形象中的自然呈现。

  楹联尽管说理,但也不能脱离艺术形象,是在精心创造的具体鲜明的形象中蕴含人生感悟之理。

  清人郑板桥的一些咏景题画联同样描绘了众多的艺术形象,画联中看似说物,实为说理,理寓像中,浑然天成,相映成趣。如:

  风吹柳絮为狂客;

  雪逼梅花做冷人。——郑板桥

  这里狂客冷人并不情愿,是为风所吹,为雪所逼。该联的主要内容讲了人的思想性格是特定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根本原因。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板桥

  此联以花喻人,叶低头,花仰面,一为虚心,一为清高,意蕴做人就要保持谦虚、高洁的品格。由此可见,不管楹联怎样表达哲理,都应该是蕴含在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使受众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欣赏,体悟到形象所暗含的人生世事哲理之美,并进而给人以深深的回味、思考和启迪。

  再次,楹联的哲理之美是一种艺术的理趣之美。

  理趣,顾名思义,是说理而有趣。“理趣”一词初见于唐代释典,初与文艺无涉,是由禅学术语转化为诗学术语,当始自宋人。包恢在《答曾子华论诗》中云:“古人于诗不苟作,不多作。而或一诗之出,必极天下之至精,状理则理趣浑然,状事则事情昭然,状物则物态宛然。”包恢认为凡“状理”好的诗,必能做到“理趣浑然”。“理趣”,顾名思义是说理要机智有风趣,而不是板着脸子讲道理训人。当时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宋诗由于受理学泛滥和韩愈“以文为诗”的影响,与唐诗以抒情为主的特点截然不同,它比较侧重于说理。而诗词过分强调说理,有可能变得枯燥、乏味,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甚至于损害和忽略了诗词的形象思维特征。结果也就会像宋代道学家以及受他们影响的某些诗歌一样,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所以,撰写楹联体现哲理之美,也应特别注意不要陷入概念化的泥淖。

  楹联的理趣之美在中国古戏台的楹联中亦有不少呈现,如: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竭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贵能久矣,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古戏台联

  这一借对戏场中有的观众不顾别人,而自己尽力抢占最佳看戏位置的精彩生动场面形象描绘,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能够不学无术而精于投机钻营,以至于害己害人的世间至理。该联以形写神,寓理趣美于形象化的语言之中,使人在得到教诲的同时,又能自然而然地领悟到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之美。

  下面一副联也写得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看不清莫滚,请问前头高见者;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古戏台联

  此联语表面是就戏场秩序而言,实则在于阐述警醒世人的处世哲理;联语中的哲理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紧扣前者,是与特定的语言情境熔铸在一起的。如此精巧的语言运用使联语达到了形化无形、思与境谐的审美高度,既达成了内容的思想深度,又生成了语言的精深之美、哲理美。

  楹联的哲理美是一种精深的语言之美。语言是文人与哲学家共有的表达手段,哲学家借语言形式阐述哲学观念,文人也以艺术语言表达哲理智慧。楹联艺术作为汉语言之精华、中国人聪明智慧之灿烂符码,不仅可以和其它艺术一样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理性力量,同样也可以达到认识真理、透悟人生的哲理高度。而楹联的哲理之美就产生于汉语言精巧练达地对哲理智慧的艺术精深表述之中。这里的精深,不仅与内容有关,而且还与语言的精粹生动和语言技巧的娴熟密切相关。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大全 楹联大全 妈祖对联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