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对联文学 > 正文

写对联的往事

时间:2015-04-28 18:34 来源: 作者: 阅读:

      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了。忽然想起30年前在农村老家写对联的往事。

    1981年夏季,我参加中考,以较好的成绩考入了榆树师范学校。虽然只是一个中师,但这在当时我家所在的小屯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亚于现在一个县城考出个清华大学生。因为在那时,能“吃红本”,有正式工作,是很多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梦想,况且我在我们屯中还是第一个考上中专学校的佼佼者,全乡也只考取两个师范生,这让很多人的羡慕不已。因为我在家排行第二,将来又要从事老师的职业,我的一个堂弟便开玩笑地叫我“二先生”。这一绰号很快就传开来,很多人一见到我就叫我“先生”,叫得我很不好意思。

在师范读书时我们学校专门开设了书法课,每周都上两节书法课,为的是让我们将来给学生上课时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老师教的很认真,我学的也很用功。每次交上的作业很多字都被老师用红笔在字下画了圈(表示此字写得好)。

    这年的寒假,我闲来无事,每天就用废纸练习一阵子毛笔字。春节临近,一天傍晚,我家的邻居拿着一张红纸让我给写对联,还口口声声地叫我“先生”。我不好意思推托,只好应承下来,将那一大张红纸裁成四大条,写两幅对联,剩余的边角写一些横批或“肥猪满圈”“金鸡满架”之类的红纸条。第二天邻居赞不绝口地欣赏着我写的对联,非常高兴地卷着对联走了。从此开始,找我写对联的逐渐增多,有时一天就有五六家。一开始还编一些对联,来找的人一多,就编不过来了,感到很伤脑筋。于是从村会计家找来几张有对联的报纸《红色社员报》,从报上选择对联,抄之于红纸,省了很多功夫。到了腊月二十八九,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几乎从早写到晚,炕上、窗台上、柜盖上,到处晾晒着红红的对联。来取对联的都表扬我写的好,说我不愧是当先生的。我呢,当时也就是十六岁的大孩子,特别喜欢别人夸奖。尽管有时累得腰酸手腕疼,但一听别人夸奖,写的更加认真,还用剪刀给一些人家剪上几个挂钱。正月初一早上,吃过早饭,走在屯中间的路上,看见十之七八人家的大门上,贴的是我亲手写的红红的对联,那感觉就像自己写的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似的,喜滋滋、美滋滋的。虽然自己浪费了一点时间,一点墨水,还付出了一点辛苦,但我得到的却也很多,比如那声声赞许,那作为屯中文化人的自豪感,还有我的毛笔字在寒假期间大有长进。

    就这样,一连五六个春节之前,我都要忙上十几天,为乡里乡亲写对联。1985年,我师范毕业,工作留在县城,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当了“先生”。1987年,我们全家搬到县城,为乡亲们写对联的差事才告一段落。也是从这时开始,每到春节临近,马路边的市场已经有了专门印制的非常精美的对联,还有非常漂亮的各式各样的挂钱、福字等等,手写对联也变的越来越少了。就连我自己家的对联,我也基本不用毛笔蘸墨水写了,而是在马路市场挑选几副,回家贴在门上屋里完事。

    望着这些机器印制的精美的对联,不知为什么,总感觉那字有些冰冷。同时,不由得常常想起那为乡亲们亲手写对联的美好往事,想起那艰苦的岁月、忙碌的时光,想起那红纸上飘着墨香和暖意的祝福!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