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学联随想 > 正文

刘光宇《中华诗联趣话》读后感:热爱神州国粹 传承文化精华(郭

时间:2015-05-01 17:02 来源: 作者: 阅读:

    读刘光宇老师编辑的《中华诗联趣话》,深受启发,深受感动。这部书的内容,主要是传统诗联故事。而中华诗词和中华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亦即人们常说的国粹。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号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粹,是每个热爱中华文化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践六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刘老师收集编辑这部书,对于传承中华诗联文化工程具有添砖加瓦的作用。从读这部书稿中,我悟出了一些道理,实际上也就是读书心得。
    一、情感是传承动力。刘光宇老师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自幼读私塾,对四书五经、诗联歌赋了如指掌。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的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于湖北省立第二师范。1947年至1949年春,在汉阳县中心小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办浠水县鸡鸣区第一所完全小学,并任校长。在1957年那场至今仍令知识分子心有余悸的运动中遭受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平反昭雪,长期任浠水县清泉诗社副社长兼《清泉诗词》常务副主编。说这些,是想从他的人生旅程中告诉读者,刘光宇老师自幼就培养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随着岁月的增添,其情感与日俱增,在他年届米寿之际,编辑出版这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就是他钟情于诗联文化的有力证明。对中华文化的感情愈深,传承中华文化的迫切性就愈强、自觉性就愈高。
    二、诗联是传承重点。中华诗词不是世界上通常所说的诗歌,而是具有中华文化鲜明特色的诗歌体裁,不仅讲究押韵,而且用平上去入四声匹配平仄和安排词语对仗,甚至各种诗词曲格式都有严格的字数规定。中华对联的对仗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也形成了独有的规则。这是由汉语、汉字的特性决定的。汉字具有一字一形一音一义的区别于其他各种拼音文字的条件。中华诗联就是这个客观条件的独特产物。这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传承中华文化,就必然要传承中华诗联。刘老师编辑的这部书中,收录四百多篇诗联故事和趣味对联。这些故事中,从人物看,唐代有骆宾王、白居易,宋代有苏轼、欧阳修,明代有解缙、张居正,清代有蒲松龄、郑板桥等等名人大家;从内容看,有神童韵事、婚丧寿诞、激浊扬清、幽默讽喻、逸闻趣事、奇文共赏、杂联附录等等。这些故事,有的使人了解一首诗、一副联的来龙去脉,有的使人产生情感共鸣,有的使人学到创作诗联的方法,有的使人重温一些典故形成的历史过程。在阅读这些故事时自然就接受了中华文化的熏陶。这就是 “传承”所达到的目的。
    三、书籍是传承工具。文化传承的工具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更新的。早期人类文化的传承是通过行为、动作进行的;在掌握不同发音能代表不同事物的规律后,语言成为传承文化的工具;我国最晚从夏代起逐渐产生文字,如陶器符号、甲骨文、金石文,以至后来的竹帛文,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书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方便的文化传承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电脑、互联网以及光碟光盘是更为先进的传承工具。但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段内,书籍将仍然是传承工具的主体。刘光宇老师把长期收集的中华诗联资料整理、编辑印成书籍,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熟知这些文化内容。我们的后代中一定还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再把中华文化的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要以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高度来收集、整理、出版那些还存在于社会和知识分子中的中华文化资料,用书籍和光碟的形式传承中华诗联文化。
    四、情趣是传承技巧。任何技术、技能和文化的传承,都是有一定技巧的,技巧不同,收到的效果效率也不同。文化传承中,有各种各样的方式。灌输就是一种,如语文课本中的唐诗、宋词,学生阅读背诵,这也是很必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经验之谈。看电影、电视和戏剧,也能受到中华诗联文化的耳濡目染,如看《李白》,自然会了解诗仙的作品,看《纪晓岚》,也会了解对联的趣味,还有电视台的中华古典文化栏目的有关内容,也常常包含中华诗联的许多知识。但不管哪种形式,能帮助和加深人们记忆的,往往是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刘光宇老师编的这部书,主要是通过讲述故事的形式来传承诗联文化。这些故事中,有儿童吟诗作联应对的记述,有嫁女娶妻祝寿的诗联笑话,有赞颂清官、鞭挞贪官的诗联佳作,有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诗联趣闻,有令人喜怒哀乐的诗联小品,还有各种诗联别体如回文体、辘轳体举隅,等等。刘老师在编辑讲述这些故事时,娓娓道来,趣味盎然,这大大增添了中华诗联文化的传承效果。
    五、文人是传承力量。从广义讲,所有炎黄儿女都在用行为、语言不知不觉地传承着中华文化。但就诗联文化而言,传承的力量则主要是文人,是知识分子。刘光宇老师,是跨越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新社会这两种社会的知识分子,又是跨越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这两个世纪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具有不可重复再生性,随着似箭光阴的流逝,只会日益减少。
    因此,他们所付出的传承劳动尤其珍贵,尤其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从目前文化现状看,中华诗联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国学基础亟待补课、加强和夯实。高等教育的语文教学仍有反思的余地,一些文科甚至古典文学教授不会创作合乎格律的中华诗联。许多报刊和出版社的文学编辑不懂格律诗联,经常选登一些次品甚至废品,使中华诗联文化受到了玷污和损害。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像刘光宇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传承中华诗联文化。一个一个知识分子的积极传承,就会组成中华诗联文化传承大军,使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继往开来。
    我们要以传承中华诗联文化为己任,并把这种责任落实到文字上,落实到书籍上,落实到光盘上,落实到网络上,用促进中华诗联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正是:
    弘扬文化精华,承前启后;
    传递诗联火炬,溢彩流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