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学联随想 > 正文

略谈学习实践《联律通则》的收获——田野

时间:2015-05-01 17:02 来源: 作者: 阅读:

    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楹联通则”,是楹联理论研究的必然产物,是提高当代楹联文化水平的必要举措,是楹联界,楹联人的一件大喜事。从此,楹联的创作、鉴赏、评价有了科学的依据和标准,为发展楹联文化开辟了坦途,是楹联文化的根本。
    回顾 《联律通则》颁布前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笔者所在的云南省有“楹联大省”、“滇人善联”的美誉,是天下长联作者孙髯翁的故乡。作为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很强的对联,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建屋乔迁等时间场所几乎被所有人家广泛运用。其间正联少,病联歪联多。比如“万事如意人盈门;百花齐放喜满院”、“一席酒席一席笑;满目美景满面喜”等与联律通则大相径庭的楹联举不胜举。更有甚者,某金融单位每年编的历书中,几乎没有一副对联合律,像“零存整取利国利己;蓄少成多益公益私”,让人啼笑皆非。这些行为看似损失不大,影响却不小。还有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因为没有统一的联律要求,一些人各行其是,很多不具备联律知识的人也参与赛事评选,评出了不少病联,甚至出现了获十万元大奖的联作,成为不合联律获奖的特大丑闻。这个损失大影响更大。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某大学挽国学大师、泰斗季羡林与某图书馆挽与季先生同时驾鹤西归的任继愈先生的联语竟是病联。以上文字警示人们:无规矩不成方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楹联而言,不制定《联律通则》这样的权威性规则,楹联这种文学样式就不能向前发展,楹联事业将后继乏人。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楹联通则规定的六条基本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有同时具备以上特征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楹联。
    《联律通则》(以下称“通则”)就是楹联的根本。笔者年逾古稀,三十多年来写了上千副楹联。但真正自觉地写较规范化联作还是从反复学习实践“通则”开始的。要抓“通则”这个根本,必须从全面熟悉六条基本规则的内容做起。
    “字句对等”,看起来简单,也似乎无须论述。它是讲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某些书讲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不全面的。因为上下联字数相等,可能出现句数不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不等的情况。不管单句联、双句联或多句联都要做到字句对等。
    “词性对品”,是楹联的第二要素。“品”就是“类”。它要求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其词类属性必须相同,才能构成对仗。这就要熟悉词的分类知识,分清实词和虚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下联相对应的词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动词、名词。这是对得较工整的“词性对品”。在词性对品中,要防止合掌,避免同意词相对,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如“长空展翅,广宇翔云”;“神州滋雨露,赤县灿春花”。联中“长空与广宇,神州与赤县”都是同义词,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这叫合掌。
    “结构对应“是楹联的第三个要素,讲的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词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词语的构成包括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介宾等,上下联对应词语的构成要一致。如“雷锋美德传千古;存瑞精神颂九州”,联中“雷锋美德”与“存瑞精神”都是偏正结构相对。“传千古”和“颂九州”都是动宾结构相对。又如“生在红旗下,幸福;死于阵地前,光荣”。上下联前面的两个分句都是补充式结构相对。“幸福”和“光荣”形容词相对。再如“蚕吐真丝蜂酿蜜,完人写照;牛耕大地马拉车,百姓楷模”。联中上下联前一个分句分别都是由两个主谓宾结构(短语)组成的联合结构。后两个分句分别是由两个偏正结构组成的短语。
    “节律对拍”就是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律(节奏和音步)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语言音节的自然停顿),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清顾炎武自题联“行己/有耻;博学/为文”。这副四言联的上下联都是二、二句式,即二、二节奏。五言联的句式无非是二、三句式或三、二句式。也可细分为二、二、一,二、一、二,或一、二、二句式。六言联句式包括二、二、二句式,三、三句式,以二、二、二句式居多。如清傅山题云陶洞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此联即二、二、二节奏。七言联的句式主要是四、三句式,可细争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如清翁方纲题北京陶然亭联“烟笼/古寺/无人/到;树依/深堂/有月/来”。此联即二、二、二、一节奏。还有“宏扬三代表;景仰五星旗”看似合律,却犯了“节奏不合拍”的毛病(“三代表”为一、二结构,“五星旗”为二、一结构),极易被忽略。
    “平仄对立”是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 “平顶平”,“仄顶仄”。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对联要做到平仄和谐,这是对联中最重要的和必须掌握的要素。平仄和谐,主要包括:
    1、平仄交替与平仄对立。单句联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联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一般以两个字为一个节奏点的情况是:三言联:平平仄;仄仄平。
    四言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六言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些平仄格式为正格。节奏点用字平仄交替,非节奏点用字可平可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一些专用名词用语,成为固定词组,如:毛氏宗祠、三个代表、四项基本原则、南水北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它们已成为一个语言单位,可看成一个节奏,除最后一个字讲平仄外,非节奏点用字就可从宽。
    2、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按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节奏)递换,传统叫“平顶平,仄顶仄”。即多句联脚必须交替,也就是马蹄韵。
    3.仄起平收。上联末字收仄声,下联末字收平声。
    4.古四声与今四声在一副联中不能混用。
    “形对意联”,是指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凡要成为一副对联,上下联必须相联系,所描写的景色、形象、思想、意境必须相关联,要有共性,能构成联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如:“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其中第一联表现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第二联并列表现主题、第三联正反表现主题。
    《联律通则》是楹联的根本,是联界学联撰联赏联评联的共同标准。它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论述进行梳理和规范的结果,在制订过程中注意吸收了当代对联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是整体楹联人聪明智慧的结晶。2010年是全国联界联律普及年。制订它不容易,普及实施更难。农村中少量为人写对联的人,其中有些还是中学教师。这些人基本不懂“通则”,常把对联贴反抄错,他们至多算是对联的“抄写员”。他们也是学习普及的对象。只要深刻认识联律通则是联律的根本,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运用,楹联事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