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名胜对联 > 名居对联 > 正文

无锡髙攀龙水居简介及龙水居对联

时间:2021-01-04 22:13 来源:未知 作者:许荣海 阅读:

   蠡湖东南角,太湖镇鱼池头,旧有高子水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高攀龙隐居于此近30年。

   髙攀龙(1562~1626)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无锡望湖门(南门)内水曲巷(今江南中学内)人。书香门第,六岁从师读书,从小聪慧,27岁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授行人(掌传旨,册封等事)。因疏论辅臣王锡爵等,谪官为广东揭阳县典史(为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万历廿六年(1598),36岁的高攀龙被贬回乡后,见五里湖畔山青水远,幽静淡宁,便在湖边围一堤,盖房建楼。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其中。其侄孙和学生将这里取名为“髙子水居” ,世称“髙子读书处” 。

   “髙子水居” 筑于湖边水中,堤围在水外,湖又围在堤外。堤上植柳栽花,有一条小埂经小桥直通小楼,楼前临水筑一圆形石台,名“月坡” 。楼成,髙攀龙登楼四顾,见风景如画,髙兴地说:“可矣!”于是题名“可楼” 。因小楼四面开窗,可以望山、可以观水、可以清风送爽、可以阳光普照、可以明月作伴,故又名“五可楼”。从此,髙攀龙除上东林书院讲学,即在此读书、静坐、修习、著书、会友,生活了27年之久。

  自1598之后四百多年来,可楼几经兴衰:一百多年后,清雍正初期,东林学子华希闵、髙攀龙孙高窿、侄孙髙愈等对水居进行修葺。200年后,清嘉庆五(1800)年冬,水居倾败,髙子裔孙髙厚清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秦灜疏二人,告锡、金两县同志捐资,于嘉庆八年三月重修。门前月坡年久坍裂,因经费不足未能修建。吏部员外郎、著名书法家王澍书“髙子水居” 于门头。20年后,道光三年(1823),被大水侵袭倒坍,直至咸丰二年(1852),由钟子泉重修髙子水居,八年后又毁于兵燹。光绪十八年(1892),邑中举人许珏(静山)、新闻教育家无锡人裘廷梁(可桴)等人倡议筹建髙子水居,于光绪二十年春二月建成,並刻髙公遗像。民国初年不戒于火,毁为瓦砾。时县知事赵汝梅建议重建,髙子后裔髙映川等于1929年12月动工,翌年六月落成。1937年8月13日,日冦攻占上海,爱国将领冯玉祥率部进驻无锡,慕名在高子水居小住近二月。一年后,“水居”又毁于大火。抗战胜利后髙攀龙后裔髙炳麟、髙磺奎、髙炳奎在其遗址上同立“髙子水居遗址” 石碑,以资纪念。“文革” 中石碑被毁弃。2006年4月,无锡市蠡湖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打造无锡山水、文化名城,推动构建和谐亲民、廉洁奉公、诚伩实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在髙攀龙当年隐居、修习、生活的蠡湖水岸,组织策划设计并建造了“髙子水居” 和“高攀龙纪念馆” ,以示对先贤髙子的纪念和对后人的启迪教育。

   重建的水居苑占地11.8公顷,比原址偏西南移了数百米。纪念馆坐东朝西,临湖而筑,通透敞亮,园中主体建筑有:可楼(五可楼)、 静远亭、云从阁、景逸轩、景逸桥、水榭、廊桥、月坡石台等,均按明式建筑风格。苑内置有高攀龙塑像,刻有高攀龙诗文、警句的铭石、文化景墙。历代水居内楹联髙悬,据笔者挖掘整理,已有48副之多,現有8副悬掛于此,使人重温、感受髙攀龙的才华、品行及后人对其的思念和仰慕。现一一介绍给广大读者。

     现纪念馆五可楼下门前檐廊前柱,悬有我市近代教育家、百年连元街小学创始人杨模(范甫),于110多年前所撰之联,今经觉迟重新书写后,制成的抱联:

       入水不濡,至人练性如明月;

       裁湖作障,终古渔歌满夕阳。

     上联写人,写高攀龙。下联描景,描绘高子水居。“濡”即沾湿,“不濡” 引申为不沾染。“至人”指思想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练性” 指陶冶情操。“障”原指用来遮隔视线的布帷或屏风。全联赞扬了髙攀龙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就要像明月的倒影,浸在水中也不沾湿。面对失望腐败的朝政,宁可退处林野,以太湖作屏障,隔尘绝世,于夕阳下倾听渔歌。

       得闲且闲,今日莫思明日亊;

       当做就做,一年可作百年人。

     这副“得闲且闲,当做就做” 明白如话的名联,为高攀龙先生自题的书斋室联,原悬五可楼楼下大厅内,现移至静远亭额下两侧亭柱上。由市著名书法家陆修伯先生书写。此联表明了髙公日常处事的一贯作风:该休息时就彻底放松,不胡思乱想,该工作时就认真干活,一年时间当一百年来用。

   楼下朝东檐廊原悬摘自髙攀龙七言律诗《水居》(第七首)的诗联,由宜兴维云草书:

       永昼拥书惟闭户;

       中宵抱膝只焚香。

     “昼”指白天,“永昼” 即大白天。“宵” 指亱里,“中宵”即指半亱里。此联现不知移往何处。

     楼上有无锡书法名家张惟威先生正楷书写的髙攀龙格言式旧联:

       心正涓流俱到海;

       身修奌铁悉成金。

    “修” 为名词,指修养,以身作则,行为有规。教导后人要“心正、身修” 。

     北向游廊内抱柱联由夏国贤所书,摘自髙攀龙七律《水居示友人》句:

       东斋明月蒹葭静,

       西牖清风杨柳疏。

     “蒹葭” 都是指水边初生,没有长穗的芦苇。“牖” 即窗。全联描景,描述水居秀丽的自然景色。原诗为:

       乾坤何处不吾庐,偶对青山傍水居。

       澹尔无心惟晏坐,悠然有得自观书。

       东斋明月蒹葭静,西牖清风杨柳疏。

       与子一谈一笑外,只余孤剑倚空虚。

     东面游廊建有“静远亭” ,亭东为“髙子纪念碑” 。亭前廊柱原悬社会活动家、著名诗人,无锡廉泉七十多年前所作,现由戴仲文书后制成的抱联:

       气节凛千秋,早以此心盟止水;

       烟波通五海,本来吾道在沧洲。

     “止水” 指城中水曲巷髙公家中后花园投水之池,被后人称之为“髙子止水处”( 其遗迹 现存市江南中学校园内)。“沧洲” 指滨水之地,旧时常来称隐士的居处。此联现被移至景逸轩檐下门首。

     纪念碑东为月坡石台,台南有以髙攀龙别号所命名的“景逸轩” 。轩前檐柱上原悬一副由无锡孙璘于2006年春篆书新制所谓“张云生撰联” 的描景抱联:

       图画自天开,如此湖山;

       楼台临水起,无边风月。

      张云生(以亭)清末民初无锡文士,著名的塾师,学生众多,其诗词、楹联在当时颇具影响。其原联为:

       图画自天开,如此湖山,不负名贤排几席;

       楼台临水起,无边风月,岂容凡辈入门墙。

     “几席” 原指接待宾客所用的茶几、坐席。此指排上了席位。“凡辈” 指平庸、寻常之人。“门墙” 即为师门。语出《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显然,今联是截张云生旧联前半段而来。根据需要而进行舍取、改变是正常之举,但不能直接冠以原作者姓名,只能在题跋中加以说明即可。现联且不论其内容与原联的迥异(有舍本求末之嫌,舍掉二句全联之精华),单从上下联现悬状况来说,改编者显然不明楹联要领,楹联两个最大的特征为对仗与平仄,要求上下联对仗工稳、平仄相谐。根据楹联传统規律及基本原则,尾字必须“上仄下平” ,而新联尾字分别为“山”和“月” ,很明显“山” 为平声,“月” 为仄声。违反了对联最起码的原则。其实该矛盾极易处理,只要把上下联颠倒一下,並在上联开头之前用小字加跋:“改(或截)张云生旧联” 说明即可。

     现这副病错联被移至“月坡” 匾额两旁廊柱上。

     月坡石台之西南东三周有曲廊,台南曲廊悬有市书法艺专创始人之一的陈陵驼先生篆书的“月坡”, 原廊柱上一联被移至东边曲廊,原由王建源书,摘自髙攀龙七言律诗《水居》(第八首)诗句的抱联:

       兀坐冥然天地古;

       观书恍尔性情新。

     “兀坐” 指独自端坐。苏轼有诗《客位假寐》“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枝。”“冥然”意谓幽深。“恍尔”同恍然,猛然领悟的样子。原诗为:

       何事驱车淄洛尘,归来烟水味逾真。

       寒塘古岸五衰柳,落日秋风一老人。

       兀坐冥然天地古,观书恍尔性情新。

       未须蒿目忧时聿,闻道明君信直臣

     据《高忠宪公诗集》八卷所载,有关水居的诗共有30首之多。

     曲廊向东延伸至湖中,有一水榭名“云从阁” ,由无锡80多岁书法名家汤天威先生书匾,两侧原悬摘自高攀龙六言律诗之句的抱联:

       临水闲心便远;

       见山尘慮都消。

     此联表达的意境是: 居住在临水见山之可楼,一切尘慮闲心、世事俗务都消散得无影无踪。显示其髙深的胸怀。此联现被移至西廊。

     清末民初其他曾悬之联甚多,如还有清末梁山舟学士所题:

       游目骋怀,流水今日;

       修身体道,我思古人。

(责任编辑:对联大全)

相关标签: 无锡 髙攀 龙水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