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对联新闻 > 正文

青海 湟源发现珍稀楹联手抄本 部分内容填补国内空白

时间:2015-04-28 18:19 来源: 作者: 阅读:

青海新闻网讯 61日,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我国著名楹联专家常江先生专程来到西宁,向有关部门通报了对我省民间珍藏的一部楹联手抄本的鉴定结果。他认为这部楹联手抄本部分内容填补了国内空白,真实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河湟地区的民俗风貌和社会形态。

 

手抄本的持有者阎明苑先生介绍,手抄本的作者是他的祖父阎泰昶,手抄本制作的时间至少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据查,阎泰昶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出生于湟源县,早年就读于湟源国立第一小学,因家境贫寒,13岁就去商号当学徒。阎泰昶聪明勤奋,当学徒期间始终坚持自学。17岁时应聘到湟源县汉素、池汉、东峡等地的乡村小学当国文教员。阎泰昶一生痴迷书画,从未中断过对名家碑帖的临摹,是湟源县较有名气的民间书法家,他还精通诗词,有较深的文学功底。阎泰昶的三子,78岁的阎文彬老人说,阎泰昶为人热情,在世时,每逢乡亲们家中有事时,他总是有求必应,为乡亲们书写对联,估计楹联手抄本就是阎泰昶为方便书写对联而精心制作的。1960年,年仅50岁的阎泰昶离开了人世,这部楹联手抄本先后由阎文彬和阎明苑珍藏。 手抄本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宣纸制作,纸质泛黄,品相完整。手抄本字体端庄隽秀,饱满严谨,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书法佳作。手抄本辑录了对联1452副,诗词69首,幛联117条,遗憾的是,楹联手抄本上没有标注创作年代,这给有关手抄本的断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常江先生表示,这部楹联手抄本分类之细,收录之全,内容之丰富前所未见,这在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楹联集中十分罕见。就分类而言,手抄本几乎涵盖了河湟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家居春联中,手抄本除了辑录了有关照壁、巷口、大门的内容外,还辑录了牛、驴、羊等牲口圈,甚至挽车牲口夹板上的对联。在神联中,手抄本中除了有关文昌、财神、关帝、灶王等许多民间神祗的内容外,还有诸如祭祀井神、还愿等民间祭祀活动的对联。在特殊行业对联中,诸如翠花铺、荤馆等许多已经消失了的行业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手抄本中还有许多有关特殊事件的,如守制内容的对联。

 

常江说,守制是一种古老的居丧制度,有关此项内容的对联,在我国各地的楹联中从未发现,可以说,手抄本的这项内容,填补了我国楹联中相关内容的空白,其文化意义巨大。 常江查找了大量楹联集,发现这部手抄本的部分内容是没有原本的,根据楹联所反映的内容来看,他初步猜测这些楹联是阎泰昶自己创作或是收录了河湟当地楹联爱好者的作品,这是一笔十分难得的文化遗产。

 

常江先生认为,就这部楹联手抄本中收录的楹联内容而言,至少能上溯到清光绪年间。他说,这部手抄本为我们保存了清末河湟地区楹联文化的风貌,浓缩了那一时期河湟地区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丹噶尔古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是一笔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省乡土作家、民俗研究专家井石先生认为,这部楹联手抄本的意义还在于,它辑录的内容,许多都已经在人们的文化视野中消失,这样的内容为研究河湟地区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提供了可堪依据的实证。

 

 

(作者:李皓)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