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知识 > 正文

浅谈楹联文化的特性

时间:2021-03-21 14:37 来源:未知 作者:对联大全 阅读:

      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优秀文化,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言简意赅,雅俗共赏。吸取了诗歌之凝重,散文之抒情,词曲之灵巧, 音乐之节奏,自成一格,同时以内容的意境美、修辞的语言美、节奏的音韵美、表达的形式美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应用。众所周知,楹联,又称对联、对子。她实用范 围广。大至国家庆典,小至家庭喜宴,可以说无处不用。正如《中国楹联报》刊载的对联所说: 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能联。
    一 副佳联,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引人入胜,大凡思想健康,构思精巧的联语,更为人喜闻乐见,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品。  

     下面,对楹联文化的特性,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悠久性。原中央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指出:“楹联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广大群众十分喜爱,应积极申报世 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资料表明,对联是由对偶句发展而来的。远在先秦的著作中,对偶句就已经出现。如《尚书》有“满招损,谦受益”。《诗经》有“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对偶句,这就是今天对联的雏形。后经汉、魏和南北朝的继承和发展,对联就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且距今已有二千 多年的历史。假如从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对联算起,对联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二、广泛性。对联自从文人圈子走向民间, 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诚喜爱,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有的人即使一字不识,过春节也要请人写副对联贴在门上。曾记得,土改时,有个长工出身的农民,特地请 了一个私塾老师写了一副春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可以说,哪里有华人,哪里有汉字文化,哪里就有对联。三、艺术性。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 式,她无论长短,必须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语意相关。既讲求韵味,更讲究联律。极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如反映农村改革开放 30周年的一副联:住有楼行有车村村微机网上喜开致富路;农无税学无费户户医保梦中笑醒种田人。
  我们评判楹联的好坏主要是看她的文学艺术性,如周恩来 总理给何香凝女士“花鸟图”题写的对联: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这副联,虽然有特定的语境,但她依然不失隽永。其语言精练,词意简捷; 意象自然,比喻恰当;节奏明快,格调高雅,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品味,使“文”与“艺”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战斗性。一副旗帜鲜明的 对联,就是一个战斗动员令。她开门见山,是非分明。褒优贬劣,扬正斥邪。她对好人好事好思想,能予以激励赞扬;对坏人坏事坏风气,又能给予讨伐和鞭挞。她 能以小见大,起到警世醒人的作用。如《毛泽东选集》中有一副大家十分熟悉的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 联传说为明人解缙所写,毛主席在这里引用来对一些同志进行善意的批评和帮助,促使他们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予以克服。又如解放前一副“讽某赃官巧立名目,搜 刮钱财”联:
  早死一时天有眼;
  再留三日地无皮。
  此联就是一副难得的佳作,她将百姓对贪官恨之入骨的心态,一针见血地作了表述。由此可见,有些 对联有着鲜明的战斗性。五、实用性。对联适用范围广,使用价值大。她可以美化环境,抒发情怀;可以讽喻警世,陶冶情操;可以赠酬答唱,交友联谊;可以哀挽 追悼,恭贺祝庆。这里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1、对联用于行业,自现其妙。在古代,春联除了通用联外,有一部分是根据用户情况特地写的,这些有特定主题 的对联就是行业联。如2007年,市审计局工作搞得很出色,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阳新县楹联学会赠送他们一副以“审计”冠顶的对联:  审真伪,金睛火 眼;  计是非,赤胆忠心。
  这副联生动地将审计人的品格、地位凸显了出来。
  2、对联可颂风景,可抒情怀。有的对联在描景绘物的同时,还深蕴哲理, 可借以抒发情感,从而收到情景交融、意境无穷的效果。如“题上海豫园明月楼”联:
  楼高但任云飞过;
  池小能将月送来。
  就是告诉人们凡事要从长处 着眼,不能盲目自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3、对联祝寿悼挽,显得庄重。
  1941年,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送了一副寿联:
   桃李增华,坐帐无鹤;
  琴书作伴,支床有龟。
  毛泽东主席曾给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写了一副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鹏 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一贺一挽,一喜一悲,均由联语表述。庄重之外,影响非常深远,教育意义很大。
  4、对联赠勉应酬,自有特色。徐特立同志曾于1938年题赠王汉秋一副对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这是一副格言联,可作当代 青年的座右铭。
  六、鼓动性。好的对联,能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如黄浦军校大门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他处;
  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 革命者来。
  其鼓动性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在,此联仍然对人们有极大的感召力。
  七、趣味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微服出巡,且爱好写作对联。他不 但自己写,还要号召全国人都写。有一年除夕,他出  城视察,见有一家门上未贴春联,便觉得奇怪,难道是抗旨不遵?叫手下人进去一问,原来是一户以阉猪为 业的人家,因为自己不会写,请人又未请到,正在发愁呢!朱元璋就对那家人说:“来,我给你写!”于是挥毫立就: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这副春联,我们读起来,是十分有趣味的,它既针对了户主的职业,又不失诙谐幽默。
  楹联的趣味性,不啻是体现在构思的巧妙上,更高者则表现在遣词造 句的新颖上。晚清,自号“五泉山人”的翰林刘尔火斤,是一位楹联高手。曾应对友人上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对以:
  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联十分 有趣味,是一副拆字对联。“此木”二字,相加为“柴”,两山重叠而为“出”;用“因火”成“烟”,夕夕为“多”相对,既为写意,又为写实,对仗工稳,联而 成趣。
  楹联,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学瑰宝,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助化剂和润滑油,是我 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非物质文化部件。

(责任编辑:对联大全)

相关标签: 楹联文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