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创作 > 正文

蓬莱阁主阁联创作谈:展示景区风采 促进文化旅游

时间:2015-05-01 17:01 来源: 作者: 阅读:

    2009年秋,中国楹联学会、山东楹联家协会、中共蓬莱市委、蓬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蓬莱阁杯”海内外征联大赛。我有一副应征联《题蓬莱阁主阁》:
    下翻银浪,上仰碧霄,神话越千年,八仙醉酒腾身去;
    梦绕蜃楼,魂牵海市,奇观惟一瞬,七彩化虹照眼来。
    此联有幸被评为一等奖,专家作过点评,有朋友让我写点获奖感言。我想在这里谈谈创作体会,主要是立意、取材、造境和组织语言等问题,并借此机会求教于方家。
    立意 意即对联的“题旨”或“主旨”。立意就是确定对联的主题思想。《征联启事》明确提出本次大赛的目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楹联文化,展示和提升蓬莱阁景区人文风采,促进蓬莱文化旅游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根据主办方的意图,创作楹联应当充分反映蓬莱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采,点出精华所在,启发、引导游人领略胜地风光,并从对联欣赏中增长知识,获得美的享受,也就是说,要为当地文化旅游打造一张醒目的名片。因此,我将这副楹联的主题确定为“展示景区风采,促进文化旅游”。
    取材 确立了主题,接下来就是选材。我曾于1988年5月游览过蓬莱阁,对那里的秀丽风光和历史文化记忆犹新,手头也有不少参考资料。知道蓬莱阁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有“人间仙景”之称。其主体蓬莱阁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要想在几十字的对联中面面俱到地写尽蓬莱阁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以及周边的名胜景点,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必须有目的地取舍背景材料。在本联中,我选取蓬莱阁最具魅力的两大亮点:一是八仙过海传说。相传八仙就是在蓬莱阁上醉酒后漂洋过海的。二是海市蜃楼奇观。其北海面常出现海市,此地成为观赏海市蜃楼的绝佳位置。我将这两大亮点,按两条线布置在上下联中,从不同角度相互照应、补充、深化,相辅相成,共同表达同一主题。这样就能“对号专用”写出其独有内涵和特征,使联语具有其他景点的不可替代性。
    营造意境 意境是作品情景融合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本联营造意境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表示客观存在的“景”为“实”,表现心理活动的“情”则为“虚”。上联是先景后情,由实入虚。起句“下翻银浪,上仰碧霄”,从地理位置入手,写出蓬莱阁“傍海凌空”的气势,然后,以“神话越千年”完成时空转换,通过想像,描绘一幅情景交融、虚实浑融的“八仙醉酒腾身去”的壮美图景,从而唤起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身临其境,沉浸在八仙漂洋过海的遐想之中。下联先情后景,由虚入实。“梦绕蜃楼,魂牵海市”化用两个成语,组成两个分句,构建了有我之境,极言对海市蜃楼奇观的向往、热爱、赞美之情。接下来通过“奇观惟一瞬”的婉惜和感叹,蓦然呈现“七彩化虹照眼来”的绚丽景色,气势非凡。这一结句,把客观景物化为主观的情,做到了虚与实、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使全联升华。联作的客观意义往往大于主观创作意图。对于结句,读者会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海市蜃楼的奇妙景象,也可理解为心灵的图象,俗念的净化,生活的感悟,对未来的憧憬……总之,它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仿佛看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令人回味无穷。
    组织语言 楹联是语言艺术,本联在组织语言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当句自对。上联“下翻银浪”与“上仰碧霄”,下联“梦绕蜃楼”与“魂牵海市”,对仗工稳。二是文字精当。如“上”、“下”、“梦”、“魂”、“银浪”、“碧霄”、“千年”、“一瞬”,以及“腾”、“照”“去”、“来”等,都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整个联语读起来,音韵和谐,自然流畅,富有旋律美。三是句式合理。前三分句属于铺垫,蓄积力量,在为末句掀起高潮推波助澜。结句一语境界突兀,产生一种震撼力。各分句之间互为联系,认真品读上下联,都能感觉到起得有气势,收得有余味,中间含蓄曲折,也算是一波三折吧。
    这里顺便说一下,此联在网上公示期间,有些联友议论过所谓“孤平”问题。针对“七彩化虹”一句,有人问“对联中没有孤平说法吗”?有人说“诗词避孤平是因为要押韵,对联不押韵,所以不必避孤平”。有的说“《通则》没有避孤平的要求,不过能讲究一下则讲究一下好。无法避开也无所谓。”有的说“对联创作从严要求应当提倡,但既然”有的说“不应当提倡偶尔为之,特别是在楹联评比中更应从严掌握”。我觉得以上观点都是善意的,也都有道理。律诗中单平脚对句是不能犯孤平的。对联特别是中长联要不要避忌孤平,联界有不同认识。《联律通则》没有避孤平的要求,只规定了“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中国楹联学会主编的《联律通则导读》第76页写道:“前人所归纳出的诗词对偶中的弊病多达十数种,但其中有一些只适用于诗歌,如孤平等未被《联律通则》列入,在创作中可以不必刻意回避”。就我个人创作实践而言,还是注意孤平问题的,实在避不开时,只好“偶尔为之”了。我曾考虑将“七彩化虹”的“化”字改作“成”、“如”、“呈”等动词平声字,甚至也想到了“长”这个形容词,但总觉得过于平淡、浅薄,不如“化”字生动奥妙。同时又不想舍弃这个句子另起炉灶,就索性不改了。这种处理方法,不知联界朋友以为然否?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