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知识 > 对联创作 > 正文

楹联创作的八种境界——解维汉

时间:2015-05-01 17:01 来源: 作者: 阅读:

"境界"一词,《诗·大雅·江汉》"于疆于理"句汉郑玄笺云:"正其境界,修其分理"是说地域的范围。 后来佛经翻译成风,有了教义的造诣之说。唐代人们曾用"""境界"论诗。到了明清,"境界""意境"已成为文学艺术的普遍应用术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有精彩的论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楹联是艺术,是美学,音律学,行为学,诠释学等等学术门类的综合。除了格律严谨外,情感还需要进行着重细化,楹联作品必须要有意境,达到一定境界,有人写的楹联文通句顺,符合联律,但读起来很俗气,缺乏美感,像纸鹤绢花没有生命力,境界不高,这就告诉我们,即便联律极通,境界上不去,楹联也没了品味,味若嚼蜡。

  

境界是自然界与自己的统一融合与作品的一种程度。作品有境界与否可以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诗外谓之大境界,诗内谓之小境界,我们刚开始是注重小境界的,偏重于写实,把所见所得作具体的描述,给读者作具体的视觉冲击,这也是工于诗内。大境界,是于小境界外的一种延展,注重神韵的外延,更多的给于人一种自我思考,自我发现的想象空间。也是对自我的一种突破,达到诗与自身的统一,所谓心在内而神在外也,如此,当见前所未见之处。

  

功夫在诗外,境界跃然于笔下,与平时的观察积累和具体的知识充实是分不开的。境界是学识思想的集合体现,是本能的自然流露,功到自然成,刻意去营造境界或费力拔高境界都是愚蠢可笑的行为,一份耕耘,一分境界,只有长期努力提高自身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作品才有可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笔者以为,楹联创作中至少存在以下八种境界:

 

自谓已穷千里目,

谁知才上一层楼。"

(清)袁枚《随园诗话》 "自谓"原为"到此"

  

作者志得意满,主观上认为自己已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甚是自命不凡,但从客观上看"才上一层楼"。可惜作者尚不知道"楼上有楼""天外有天",误以为已经站得很高,可穷千里目了。待他日登上最高处,居于上层,才会为自己曾有的无知和自矜感到惭愧。形成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主要在于眼界不开阔,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心高气傲。摆脱这种境界,全依赖时时戒除自满,突破自我,奋进履新。

  

心同野鹤与尘远,

  

诗似冰壶见底清。

(唐)韦应物《赠王侍御》

  

这是一种高雅清澈的创作心态,心同闲云野鹤,翩翩起舞,悠闲自在,远离俗世、俗事、俗人,诗句清澄透明,如冰壶,如清茗,空明清净,雅人雅境雅诗,给人一种无穷的回味和美感。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这是一种坚定、执着的治学态度,目标明确,追求不已。有远大的志向,有追求的高度,有实现目标的必胜信心,不会为一时的小胜而陶醉,也不会为暂时的挫折而气馁。有这股精神,有这般毅力,百事可做,百事可成。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唐)李商隐《夕阳楼》

  

这是起伏跌宕的追索构思过程,这种过程很不顺利,常有坎坎坷坷、十步九回头之感。这种过程是艰苦、单调、繁复的,往往久久无所得,陷入困顿迷茫境地,有的作者就此放弃,打道回府,两手空空,了无所得。只有不离不弃,不屈不挠,不畏艰难困苦,才能最终历尽艰辛,达到胜利彼岸。创作是苦差事,十年青灯黄卷,皓首穷经,往往走不出一个秀才举人。 有人写了一辈子,还是佶屈聱牙,味若嚼蜡。创作大军很雄壮,创作成果有分野。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偶得一句,未事雕琢,而清新天然,真挚淳厚。许多从事创作的人都有这种感受。这是收获的喜悦,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创作实践。有的诗人要觅得这一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梦里忆诵,行进吟咏,都没有结果。忽然灵感下来,新语迭出,宛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一种创作的升华和突破,长期徘徊低迷,突然灵感迸发,平地发力,犹如排云直上的群鹤,高冲云霄,好不快哉!这种境界是自然天成,每每苦寻而不可得。

 

却有一峰忽然长,

 

方知不动是真山。

(宋)杨万里《晓行望云山》

  

这本是欣赏自然山景的一种细微感受。真山与天际云山交相辉映,让人分不清哪是真山,哪是云彩,进入出神入化的境地。难辨真假,但这时奇迹出现了,云山突然长高,而真山则是不动的,这一刹那间,作者分清了真山、云山,创作中虚的部分往往是最活跃的,是生动多变的,频频出彩的。虚的部分铺排得当,作品就多了几分灵气。

 

纵横正有凌云笔,

 

俯仰随人亦可怜。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这是创作思想的一种矛盾,作者空有一枝凌云大笔,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一味追风赶浪空吟漫赋替人唱赞歌。或是为名,或是为利,或是图飞黄腾达。功利性的歌唱,其音虽宏,其词虽丽,毕竟太多金玉气、脂粉气,浑失自我,诚是可悲。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这是一种高标跨苍穹的旷远境界,作者已登上巍巍高塔,极目四望,天空地阔,四围茫茫,激起无限的感慨,抚今追昔,心宇茫茫,即使天空有朵朵浮云掩映,也不畏其浓其重,满怀信心,高远旷达,洞彻古今。浮云最终难蔽日,等到云开见日时。

  

以上八种境界或为创作心态,或为创作情态,或为创作效果,都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一种创作境界。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上不去,终日盘盘绕绕,只会在较低的层面打转转,很难"跃上葱茏九百旋"。受境界的局限,也只能发出低层面的瓦釜噌响,绝难振响高八度的黄钟大吕。有出息、有抱负的楹联人,首先应该开阔胸襟,广敞胸怀,着眼于提升境界,从泥淖中跳出,从俗尘中摆脱,从混沌中清醒,从徘徊中腾越,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站在昆仑山巅的放歌,才有可能是清幽旷远的天籁之音。

 

(原载《对联》杂志2009年上半月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