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对联欣赏网(www.86duilian.com),搜集整理对联,供广大的网友和联友学习和使用。
当前位置:主页 > 对联文化 > 对联与文化 > 正文

北京对联在明清时期繁荣的原因

时间:2015-05-01 11:28 来源: 作者: 阅读:

     曹子西教授曾说:“北京作为当代的首都,有它的特殊地位。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它独具的特色。”北京在俯仰兴衰的对联文化发展中,也曾经有过独领风骚的辉煌。它出现过萌芽阶段,大约在晋代幽州名门和世族之间大量的应对往来之中;还出现过发展阶段,大约在五代、唐、宋、元时期,如生活在北京的卢照邻、中唐时期的诗人贾岛等,他们的诗歌在谴词造句、他们在对联创作方面,都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伟大的贡献;而赵孟兆页等还将对联与书法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

 

如:赵联,当然这也是“歌德”式的应制对联而已。

东海西山壮帝居

南船北马聚皇都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晚清时期,北京的对联发展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最繁荣的阶段。为什么明清时期在北京的联坛上能够有如此辉煌的成就?

 

一、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作用:

 

1、朱元璋的对联普及工作

 

 

      元代末年,刘福通领导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坚持了12年,从根本上摧毁了蒙古贵族的统治。在这次起义中朱元璋获益匪浅,他在起义军中独树异帜背叛了起义军,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1368年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王朝。同年占领了大都(今北京),元代灭亡。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由于喜欢对联,第一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命全南京的达官贵族、庶民百姓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必须张贴春联,而且朱元璋还微服私访,违者要处罚。这样还有谁敢不张贴春联呢?朱元璋走到一家屠夫门前,见到没有贴春联,问明原因,原来是屠夫不识字。朱元璋就亲自为这家撰写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除了金戈铁马外,着实可称风流儒雅,他还给大臣题赠、给名胜古迹题联。如  南京莫愁湖胜棋亭联:

世事如棋,  一着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 几时流尽六朝春。

明除了朱元璋外,他的嗣皇们大都也喜欢对联,如明代宗朱祁钰、神童李东阳等。这在后来文人北迁,促进对联南风北盛的影响非常大。

 

2、朱棣迁都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3年(1370)受封为燕王,洪武31年(1398)朱元璋去世,加之太子朱标早逝,皇位朱火文继承,史称建文帝。但是无论才智,还是经验都属于平庸,无法与朱棣相媲美。于是朱棣上书南京朝廷,并开始长达4年的夺取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4年(1402)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朱棣认为欲统一中国而不至于南北分裂,必须要占领北平。因为这样可以北控制草原山林强悍民族;南制华夏,以求活理全国。于是登基不到1年,就准备北上迁都。迁都之后,首先重建北京城。把北京城分成三层:中心是紫禁城、再建皇城——即在宫城之外的机构(太庙、社稷坛、御苑及其皇城的服务机构)、三建北京城——即中央机关(王府、文武宦官府邸、仓廪、民居等)。明代的中叶,又在北京的南部加筑了外城,将北京南城的一部分商业地区包含在北京城内。因此,在北京对联发展中突出了皇权的主导思想。主要必须在城市的建筑安排上:宫殿、皇城的位置,中轴线的设计、城市的布局等,都有许多类似的对联反映。

 

     到万历年间胡应麟说:“燕中书肆多在大明门之邹,及礼部之外,及拱宸门之西。每会试之举子,则书肆列于场前。每岁朝后三日,朔、望并下瀚则徙于城隍庙中。”这些地方多为书摊,书籍是年年灯节的必备商品。表现出的特点是:一来书肆发展趋于成熟,出现零售与批发分工情况。二来北京市书肆是服务于应试举子和文人墨客而发展起来的,多在贡院考场前,如国子监前街的赵氏书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行业联,反映当时盛况的。三是书肆布局合理,经营方式灵活,东有贡院考场,西有城隍庙书摊,南有朝前市,北有国子监的赵氏书铺,全城星罗棋布。许多名人如明北京通州李贽(1527——1602)字卓吾的《永乐大典》的编纂、重录《永乐大典》耗时3年,百余人共出版正副2册,他题赠对联:

 

少作书生,未见升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如  于谦  他少时很聪明,一天他害眼病,其母将他的头发绾成2个髻,让他在门前玩。一个相面的老和尚见了,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怪和尚无礼,出口不逊,就回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文学、戏剧、歌谣及其技艺的繁荣,对对联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应运而生许多对联佳作。

 

      3、清代雍、乾盛世(1723——1795)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由恢复已经进入到繁荣和发展阶段。到乾隆时期是清代繁荣的顶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产品日益丰富,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这种种情况在文学创作方面得到充分的反映,作为首都北京,在联坛的发展上更起到推动作用。如以紫禁宫为中轴线中央的皇权文化在故宫联中得到体现。

如  太和殿联

     龙德正中天,  四海雍熙符广运;

 

     凤城回北斗,万邦和协颂平章。

        

如天坛(世界上最大的祭祀天神庙)联

      五马遥临,凤彩龙光,合德星兮神州照耀;

      十方衍庆,云蒸霞蔚,萃元气而法篆昭明。

     

 

       歌颂皇权浩大,粉饰太平的对联比比皆是。这是清代统治者的彰显功业的惯用手法。皇家古园林的建筑和其他文化内涵,使得名胜古迹、名宅名居等对联繁荣起来。如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三海、六坛等,各类对联大量涌出,在清代联坛上占有很大空间。

    

      同时,清高宗弘历在宫廷内推广楹联,敕翰林分撰宫廷春联。每年腊月二十三到来年正月十五,在故宫内部悬挂春联。在对联史上可以与明朱元璋在民间行政命令推广对联相媲美。

     

     北京当时既是著名的学者汇集地,也是古籍整理、文献编纂的中心,还是全国最大的图书集散地。就文化中心功能而言,此前历代都城的文坛那个也无法与清代的北京相比较。清代名士人才济济,儒雅之风胜过往昔。《四库全书》历时十年,360余人参加的浩大系统工程,使得在京逗留的全国的文人,得以涉足联坛的机会更多。尤其在清代中叶、末叶,是北京的对联创作比较活跃的时期。其成就超过了以前历代。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对联大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对联作品。

如林则徐著名的自题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如魏源的于忠肃公祠联

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还有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翁同禾、何绍基、董其昌等。文学、书界的联家,如梁章矩

题福州会馆联

同人与门,群咸毕至;

适子之馆,吉事有祥。

 

纪晓岚题京师戏馆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脚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

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

 

     尤其康、乾本人对对联的热爱,他在所到之处几乎都要题联留墨宝。在封建社会里,帝王的好恶,往往会对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久之成习,在联坛无论雅、俗都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客观上起了推广、普及和清代对联发展的作用。

 

     4、北京的对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的范围和数量不断地在扩大。除了春联外百姓的婚、丧、嫁、娶、生子、祝寿、筑屋、乔迁、张业、题赠、应酬等等,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同时北京民间习俗文化也突出里北京的特点:时令节气、京味饮食、歌舞戏剧,各行各业的对联出现,对北京对联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懂得推动作用。平民的对联,由于他们的出身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他们对现实的态度也是丑陋现象不满,并且歌颂民族气节的对联也广为流传

 

 

    雍、乾时期是清代王朝达到繁荣的顶峰。统治者把从人民身上榨取到的大量财富尽情享受,他们不知稼穑的艰辛。与此相反终岁勤劳的人民生活却十分困苦。这样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逐日加深,国内矛盾关系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清王朝一方面实行高压、大兴文字狱、编纂《四库全书》等,一方面又实行怀柔政策,网络一批知识分子、文人骚客。这种情况反映在对联作品中,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具有民主主义因素的作品,突出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时期的思想。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首都北京的特殊地位,其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北京的对联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大舞台,出现了历史上空前的对联繁荣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标签: 对联新闻 对联文化 对联征集
相关内容